近日,中國科學院公布了2017年新增院士名單。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吳朝暉、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楊德仁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。
吳朝暉教授長期從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領域研究,在復雜服務計算和腦機融合的混合智能(Cyborg Intelligence)等代表性方向取得了系統的、創造性的科技成果;楊德仁教授長期從事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用硅單晶材料、太陽能光伏硅材料、硅基光電子材料及器件、納米硅及納米半導體材料等研究工作。
吳朝暉院士介紹:
吳朝暉,男,漢族,1966年12月出生,浙江溫州人,199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,1993年10月參加工作,浙江大學計算機應用專業畢業,研究生學歷,博士。現為浙江大學校長、黨委副書記。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,博士生導師。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。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。
1984年9月至1988年6月在浙江大學混合班、計算機軟件專業學習,1988年9月至1993年10月為浙江大學計算機應用專業碩士、博士研究生,其間1991年9月至1993年9月在德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學習。
1993年10月開始在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(系)任教,2000年晉升教授,2005年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,2009年入選“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”,2011年獲評浙江省特級專家,2012年入選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。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擔任國家863計劃“十五”、“十一五”信息技術領域專家組成員,2006年4月至今擔任國家現代服務業領域總體專家組副組長、組長,2008年8月至今擔任國家“核高基”科技重大專項實施專家組成員,2013年1月至今擔任973計劃 “腦機融合感知與認知的計算理論與方法”項目首席科學家。
1998年起,先后任浙江大學計算機系副系主任、軟件與網絡學院副院長、計算機學院副院長、科學技術處處長、科學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等職,2007年6月起先后任浙江大學校長助理、副校長、常務副校長,2015年3月任浙江大學校長。2017年10月當選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,2017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。
作為第一完成人,曾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、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、省部級科技一等獎5項,2011年榮獲何梁何利科技創新獎,研究成果入選2016年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。
研究領域:長期從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領域研究,在復雜服務計算和腦機融合的混合智能(Cyborg Intelligence)等代表性方向取得了系統的、創造性的科技成果。
學術貢獻:在服務計算方面,提出了復雜服務計算理論模型與方法,主持研制了復雜服務計算支撐平臺,產生了重大經濟與社會效益。在腦機融合的混合智能(Cyborg Intelligence)方面,提出了混合智能體系結構及腦在回路的信息處理模型;發明了多種腦機間智能交互、融合增強的技術方法,主持構建了聽視覺增強的大鼠機器人等原型系統,產生了重要國際影響。發表論文180余篇,出版英文著作4部,授權發明專利120余項、國際專利2項。
楊德仁院士介紹:
楊德仁,男,漢族,1964年4月出生,江蘇揚州人,1983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,1991年6月參加工作,浙江大學半導體材料專業畢業,研究生學歷,博士。現為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,浙江大學硅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,博士生導師。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。
1981年9月至1991年6月為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(系)本科、碩士和博士研究生。1993年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出站,晉升副教授,其間在日本東北大學金屬材料研究所訪問研究。1995年初赴德國FREIBERG工業大學工作,1997年5月被浙江大學特批晉升教授,1998年初回國在浙江大學工作。
2000年受聘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,2002年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,2011年獲評浙江省特級專家,2007年和2013年擔任兩期“硅基光電子發光材料與器件”領域的973項目首席科學家,201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項目。2008年至今兼任國家重大科技專項(02)專家組成員。
1998年起,先后任硅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、主任;2003年起,先后兼任半導體材料研究所副所長、所長。
作為第一完成人,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項、省部級科技一等獎4項。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,中國青年科技獎,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,浙江省“十大時代先鋒”等榮譽。
研究領域:長期從事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用硅單晶材料、太陽能光伏硅材料、硅基光電子材料及器件、納米硅及納米半導體材料等研究工作。
學術貢獻:主要從事半導體硅材料研究,取得了系列創新成果。提出了摻氮控制極大規模集成電路用直拉硅單晶微缺陷的思路,系統解決了氮關缺陷的基礎科學問題,促進了其在國際上的廣泛應用;提出了微量摻鍺控制晶格畸變的思路,發明了微量摻鍺硅晶體生長系列技術,系統解決了相關硅晶體的基礎科學問題,實現了實際應用;研究了納米硅等的制備、結構和性能,成功制備出納米硅管等新型納米半導體材料,為其器件研究和應用提供了材料基礎。發表SCI論文680余篇,參編英文著作5部,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30余項。